大數據,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熱詞。但數據人才培養以及數據科學研究似乎遠未做好準備。教育部日前公布《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記者注意到,繼2016年北京大學、中南大學、對外經貿大學首批設立大數據相關學科后,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復旦大學等32所高校成為第二批成功申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本科新專業的高校。
技術發展催生下的新興學科和專業,該怎樣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人才培養與學科研究又該如何處理定制與創新引領、交叉融合與專業建設的關系?
與大數據相關的學科、專業建設還很薄弱
雖然我們已身處大數據時代,但大數據的學科和專業建設才剛剛上路。
“在大數據應用領域,我國的發展速度很快且名列前茅。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高等教育層面,與大數據相關的學科、專業建設還很薄弱。”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童文勝指出。
在于琦看來,學科、專業建設必須要有健全的教師人才體系,但目前掌握大數據技術、懂管理、有大數據應用經驗的專業教師還很有限。教師人才的短缺以及由此導致的體系不健全必然是學科、專業建設的一個挑戰。
“目前,社會急需大量既懂統計與數學,又懂計算機,并與業界充分融合的大數據專業人才,包括數據工程師、數據分析師,更缺能引領學科發展的數據科學家。為了提供更好、更持久的大數據處理與分析技術和方法,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數據科學學科做堅實后盾。如果沒有數據科學學科的核心理論做支撐,大數據難免會泡沫化,也必然會損害國家的大數據發展戰略。”王兆軍說。
而韓亦舜擔心的是:“如果學生們缺乏對多產業的了解,不僅會導致他們在工作中溝通困難,還很難發揮自身專業技能。”
于琦說,人才培養需要理論教學與實踐練習相結合,而目前針對大學生培養的大數據實踐基地較少,不利于對學生大數據思維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加強關于大數據領域的理論研究是關鍵
大數據人才培養之路,如何走得更順暢?
“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包容。”韓亦舜認為,在大數據專業的體制機制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應更加靈活,允許嘗試走多種路徑,才可能發現與克服過去機制中的問題。“比如,清華大學將數據科學研究院獨立設置,便于實現跨專業跨領域的資源整合,組織多個院系不同專業的教師,為學生開設從傳‘術’(工具手段類)到授‘道’(思想方法類)的多類型課程。招生面向全校研究生,根據學生的不同專業背景,定制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對于人文社科類學生,多補一些‘術’的內容,對于理工類學生,多補一些‘道’的內容。”
“萬丈高樓平地起,加強關于大數據領域的理論研究是關鍵,也是基礎。”王兆軍舉例說,在大數據背景下,統計學科的現有理論基礎與方法受到了極大挑戰,需要建立一套適應大數據特點的理論體系。對數學學科而言,創建適應不同環境的快速有效計算和優化算法將為大數據分析提供最基本理論保證。
童文勝指出,加強與社會、相關企業的合作勢在必行。大數據專業有很強的時代性,也有較為強烈的社會需求。因此,它們要發展、成長、培養人才,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建議從企業和相關政府部門或研究機構引進大數據領域的兼職教師,不僅讓學生們在學校也能獲取專業領域最前沿的動態和信息,而且能得到最權威專業的學術指導。”
“為了更好實現學科、專業建設,要引進先進的大數據技術設備滿足教學實踐需求。”于琦強調,國內外大數據技術發展迅猛,相應的高科技產品日新月異,政府和學校也應增加投入,引進相應的技術設備,為滿足學生更好的學習和實踐提供硬件保障。
==========================================================================
來源:光明(ming)日報